跨國跨產業工作行不行?

豔陽高照的新加坡早晨,一下公車所有人都連忙鑽進各辦公大樓,回到那攝氏二十度的人工溫帶氣候區,我卻選擇繞道而行,只為在公司旁一個五十公尺的林蔭小道做一下深呼吸,告訴自己「Fake it till you can make it 」 然後打起精神走進辦公室。

這是我上任 Danaher water platform 東南亞區銷售總監的第一年中,每天固定的晨間儀式。

怎麼這樣千迴路轉的降落到這份工作上呢?說來完全沒有邏輯。大學畢業在台灣 P&G 做了五年多的業務,打滾於賣場與百貨公司;去美國念 MBA 時,暑期實習是在美國做矽橡膠市場應用研究,畢業後則在美國與韓國的醫療產業做行銷,當這份工作的人資透過 LinkedIn 找我去面試並決定雇用這個完全沒有產業與市場知識的我時,我直覺覺得一定是哪裡搞錯了。但抱持著「你敢雇用我我就敢做」的一口氣我就這樣上工了。

我們販售的水質檢測儀器背後原理是化學反應,而文組的我最後最後一次上化學課已經是二十年前事了(遙目),所以當業務與客戶在討論產品時對我而言簡直像在念經,更糟的是我對於我所負責的國家也一無所知,第一次造訪就是去見當地銷售團隊與客戶,可想而知剛上的我問了多少讓周遭人哭笑不得的蠢問題。

但就像孔夫子所說的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我因為充分了解自己對於這個領域的無知,我更能在一開始就調整好心態努力學習。最初每次在跟團隊開會時,我就決定不管懂不懂,都先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所有聽到的人事時地物都記在電腦中,然後在下一次開會時用搜尋的功能找出各個資訊的關聯,幾個月下來我終於可以問出有建設性的問題,也透過一個個問題,從點到線到面了解市場的樣貌。

然後我也漸漸發現到,快速消費品、化工、醫療與環境工程這些看似完全不相關的產業,其實做市場策略時有著萬法不離其宗的共同點,就是如何為客戶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。我也發現到在快速消費品市場學到的客戶管理與通路談判,在化工產業實習時學到的產業鏈分析,以及在韓國工作磨練出來的跨文化溝通都成為我獨特的軟實力,讓我在硬知識不足的狀況之下還能對生意有所貢獻。而就在我做滿一年並且確定我沒有搞砸之後,我終於鼓起勇氣問了當初找我進來的人資問到怎麼會選到我?他解釋到工作能力可以粗分成三部份:產品/市場/客戶的知識、計畫並執行市場策略的能力以及帶領團隊的能力,從第一線銷售到高階經理,越後者的能力越重要,而他們在找這個職缺時就是著重求職者未來發展的潛力。跟他的一席談話為我不安與渾沌照進一道明朗,也讓我有自信地負責起往後一兩年間產品線與地域的擴充。

另外還有一個生命中的小插曲,對我上手現在的工作提供了意想不到助益。我在大學時曾因「寶來塢生死戀」這部電影讓我醉心於印度舞,後來還在美國暑假實習的那段期間,因為當地娛樂選項太少而在當地找了一位印度老師學了傳統印度舞,並聽了很多關於印度文化的故事。現在的團隊包括老闆、人資以及許多同事都是印度裔,因為心中對於印度文化的好感,讓我與他們溝通沒有障礙之外,還可以藉由公司的年度派對,與印度同事一起大跳印度舞拉近距離。

回過頭去看這幾年流轉於各產業與國家的遊牧生活,覺得 Steve Jobs 說「connect the dots 」的那一席話一點也不假,很多生命的經驗出於許多偶然及當時無法衡量的選擇,但偶爾回頭看時,卻發現或許當時的你早已為現在的你鋪路。

【作者簡介】
李明玓(Mingdi Lee ) 2005 年參加 Epoch School — 創業人(YEF)計畫。畢業於台大國企系與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(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),先後在台灣、美國與韓國任職於快速消費品與醫療器材產業的業務與行銷。現在與先生、小孩住在新加坡,擔任Danaher Water Quality Platform東南亞區的業務總監。


跨國跨產業工作行不行?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付諸行動的夢想家 on Medium,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.